我生于云海养大的苗岭台江县,长于梯田哺育的苗寨南宫乡,长大后我怀揣着对北国滚烫的憧憬,背上行囊,踏上列车,从灵动秀美的多彩贵州出发,奔赴雪原雕琢的长白山下,松花江浸透的雾凇结晶处——吉林,继续攻读大学。大学毕业后我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了吉林。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约。作为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肩负稳边固边使命,来到接壤朝鲜边境的北国江南集安。
又一个清明时节,鸭绿江的晨雾与翁你河的晨露泛起相似的微光。集安与台江,一北一南,用不同的笔触在四月写下同样的思念。前者以白菊轻叩烈士墙垣,后者以糯米饭染出山峦图腾;这边少年的队礼敬向英烈,那边阿妹的芦笙献予祖先——原来清明是刻进华夏骨血里的密码,无论北国江南,只要捧起一抔故土新泥,便是接续了生生不息的誓言。
见证中朝友谊的鸭绿江与龙山、禹山、七星山遥相辉映,构成青灰色的长卷。在集安市烈士陵园,人们将白菊轻轻摆放在抗美援朝纪念墙前,孩子们踮起脚去抚摸烈士名录上那一行行的荣光,眼神中充满了坚毅与敬仰。此刻千里之外的台江县,苗家阿妹正将五彩糯米饭摆成铜鼓纹样,银饰叮当声中,芦笙吹开山间薄雾,把对祖先的告慰织进飞舞的百褶裙褶里。两种祭祀,一般虔诚。南北相望,同祭春光。
集安的太王碑迹与台江的铜鼓刻纹,都在清明晨光中苏醒。清晨踏青的人们走进丸都山城站上瞭望台,听松涛翻涌成旧日的金戈铁马;方召乡中舞者踏响木鼓声,于铜鼓震动的声波间唤醒苗岭沉睡的图腾。一边是江风揉碎纸船载走的思念,一边是木鼓震落枫叶托起的祈愿。当月光同时照亮集安高句丽的残垣与台江踩鼓坪的篝火,方悟:戍边的箭镞与苗岭的银铃,原是同根生长的枝桠;北疆的晨雾与南疆的炊烟,本是一脉相承地呼吸。
这或许就是清明的真谛——不必拘泥于形式,不必困囿于地域。当我们以山川为祭坛,用春色作信使,那些在血脉中流淌的思念,终将在四月的风里共鸣成同一曲长调。而我,一个穿行在南北血脉暗河里的志愿者,正以脚步丈量着这份亘古的联结:从雷公山到长白山,从翁你河到鸭绿江,每一程都是对故土的告白,每一步都在续写文明的华章。
作者简介:杨通花,女,2000年生,贵州台江人,西部计划志愿者,2024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2024年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集安,现任职于集安市融媒体中心。
作 者:杨通花
编 辑:杨通花
初 审:王 莹
复 审:刘翔宇
终 审:刘柏良
监 制:丁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