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集安,行走阡陌春意浓,果农们抓住时节、因地施策。伴着春光,一首特色水果产业蓬勃发展的“春日交响曲”在鸭绿江畔奏响。
刘忠利是集安市榆林镇地沟村有名的蓝莓种植大户,在他的三栋智能化大棚里,蓝莓树伸展着枝桠,一颗颗蓝莓果挂满枝头,春日暖阳的照射下,盈盈绿意中嵌着点点“宝石”,整个大棚生机盎然。
刘忠利告诉记者,他种的北陆蓝莓对生长温度要求较高,为此,智能化大棚就派上了大用场,当棚内温度高于28℃时,大棚上方的通风口缓缓打开,让外面的冷空气进入棚内,给蓝莓“降温、解暑”;当温度低于23℃时,通风口自动关闭,给蓝莓营造适合生长发育的恒温环境,既节省了人力,还能提高蓝莓的产量。
“棚里的蓝莓已经开始结果了。咱们集安气候好,棚外大地的蓝莓预计月底也能开花了。”为了保证今年有个好收成,刘忠利正抓紧时间侍弄着他心爱的“宝贝们”。
地沟村蓝莓种植始于2011年。多年来,在多方政策扶持下,种植蓝莓不仅带动了果农增收,还为周边近千名剩余劳动力带来了就业机会。
大棚里的蓝莓生长正欢,大棚外的白桃树也含苞待放。
鞠强是地沟村有名的白桃种植户,种植面积10多亩,每年产量达5万斤左右。记者在果园里找到鞠强时,他正在仔细检查着每棵树的枝条。为了让桃树温暖过冬,每年冬天他都会给桃树盖上一层厚厚的稻草当做棉被,让果树在冬日里“养精蓄锐”。
“每年刚入春就开始剪枝,这样能保证果的产量和口感质量,剪完枝、天气暖了就开始揭稻草,预计4月中旬桃树就能大面积开花了。”期待着新一年的丰收,鞠强望着果园,笑容里充满希望。
据了解,集安市榆林镇现已种植蓝莓2500亩、白桃150亩。在乡村振兴的版图中,榆林镇不断完善“蓝莓+”“白桃+”产业链条,坚持对内聚力强品牌,对外造势拓市场,不断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在集安,青石镇黄柏村的葡萄家喻户晓。正值农忙时节,黄柏村党支部书记丁胜才正在向种植户传授种植经验,村民们也通过观察葡萄藤的生长状态判断着今年的葡萄长势。
丁胜才告诉记者,黄柏村全村葡萄年产量达160多万斤,仅葡萄这一项就带动农民增收240多万元。最近几年,青石镇的葡萄不仅收成好,价格也高,村民们都盼着小葡萄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收获。
近年来,集安市将特色水果产业发展为规模产业,勾勒出一幅独有的乡村振兴图景。
来 源:彩练新闻
编 辑:郝雨萱
审 校:王凯基
主 编:刘柏良
监 制:王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