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参花】穿越千年历史 走进人参文化

时间:2022-05-26 来源:集安广播电视台

通化是“中国人参之乡”,素有“国参故里”的美誉,拥有全国唯一以人参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人参特色小镇、国家标准创新基地(人参)、人参全产业链典型县、中国野山参之乡等一系列国字头称号,一座城市的植物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内涵,人参当之无愧的最能表现通化这座山城的气质。

专家发现,在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中国3500年前甚至更久远年代已经形成的人参药用精髓,“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汉代时期,“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其内以人参为主的药方临床效果卓著,人参知识得到普及。三国两晋时,名医葛洪对人参药用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拓展。1700年前,中国开始栽培人参。进入唐宋明清时期,人参产业蓬勃发展,“药王”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药方》、“药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人参药用倍加推崇,同时不仅在医学专著中有很多详细记载,人参也作为商品进行进出口贸易。民国时,对人参的本草学、生药学、化学、药理学开展了全面实验研究,吉林人参地位日益凸显。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参产业也在蓬勃发展,种植品种推陈出新,栽培技术不断增强,科研能力逐渐提升,产品类别日趋丰富,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其中尤以吉林“长白山人参”最为著名。

据史料记载,《人参赞》中“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描写的就是1700年前位于通化境内古高句丽野山参的生长环境,通化也成为世界第一首人参诗的诞生地。唐朝时,集安境内栽种的人参已经被列为贡品首位。专家介绍说,通化人参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700多年前的明嘉靖年间,到形成小规模栽植距今已500多年。1677年,清朝将包括通化在内的大片土地全部封禁,严禁私采人参。清末期,由于对人参采取了歇山封禁政策,长白山人参种植业发展起来,种植人参的园子越来越多。新中国成立后,通化人参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通化独有的“边条人参”被誉为“园参之王”。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通化地区参农尝试在林地中人工撒播人参种子,任其自然生长,十几年后采挖作货,取得成功。自此,通化地区的林下(山)参发展开始普及推广。

长白山山神、采参祖师、老把头孙良的采参地点就在通化,老把头坟在我市湾湾川。每年阴历三月十六的老把头节是当地民间最大的民俗节日,已经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   源:通化发布

编   辑:张   雯

审   校:耿丹妮

主   编:张   帆

监   制:王   娜

结尾.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