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幸福缩影——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三明实践(上)

时间:2020-12-17 来源:光明日报

清晨,三钢集团厂区,鲜花吐蕊,修竹叠翠。伴着鸟鸣啁啾,24岁的副炉长蔡亦翔在控制电脑前坐下,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今日之三钢,已成为三明的一张“绿色名片”,厂区空气优良率常年在99%以上,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福建省三明市因三钢而兴,先有工厂后有城市。“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已成三明市民的生活日常。然而,这片林海莽莽、清溪如带的美丽土地,也曾有过黯淡时刻。

烟尘飞扬、气味刺鼻,三钢一度给这座城市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一年吃进一块砖”,三明市民曾这样抱怨市区的粉尘污染。

改变,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6年至2002年,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先后11次深入三明调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在这里萌出根芽。

春风化雨,蝶变重生。

在重要嘱托指引下,三明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全国率先拉开医改、林改、金改等一系列改革序幕,奋力书写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二十几年来,在实践的检验中,在岁月的洗礼中,新的发展理念日渐深入人心,逐步凝练成这座城市乃至这个国家的精神血脉,推动中国发展抵达崭新高度。

“林深,水美,茶飘香,人长寿。”新时代的三明故事,映射着新思想新理念的磅礴伟力,浓缩着新时代新生活的幸福密码。

作为一个位于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的普通地级市,资源禀赋平平的“中等生”三明,何以实现华丽转身,逆袭成协调发展的“模范生”?让我们一起,到三明实践中,找寻源头答案。

新时代的幸福缩影——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三明实践(上)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夏茂镇“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风貌。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改革就是要让老百姓受惠”

“喂,我觉得胃部不舒服,能不能让医生来看看?”这一天,77岁的乡村独居老人茅仙花进行了电话预约,十几分钟后,村里的签约医生李承基就赶到老人家中问诊开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养老医疗服务已成为社会性难题。在三明市大田县,“互联网+三化三全山区养老服务110”的新型养老服务,成功破解了这个现实难题。

三明始终坚持用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

聚焦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明于2012年率先启动医疗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敢于触碰深层次利益的举措,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使就医费用大幅下降。

目前,三明市民就医的自付比例仅为10%。尤溪县的付双珍老人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控糖药,她说:“改革就是要让老百姓受惠,关于这点我最有发言权。”

三明坚定地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仅医改成为全国“样板”,林改、金改、国企改革等也在全国保持领先,治水“河长制”、“五讲四美三热爱”也都可追溯至此。

“以前,护林资金投了20多年,林子却不能砍,心里愁啊。现在,林子可直接换成‘票子’,我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永安市洪田村林农赖兴益说。

林农资金的盘活,得益于三明不断完善的林改。

“十三五”期间,三明市为了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堵点,创新推出林权按揭贷款、“福林贷”“益林贷”等林业金融产品,创新推出“林票”制度,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实现“林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

改革之路千头万绪,唯有坚定为民初心,方能不断前行。

“对我们这些普通农民来说,创业启动资金是一道现实的门槛。”从村级融资担保基金贷了10万元后,沙县西郊村村民黄青财实现了开沙县小吃店的梦想。

二十几年来,从不起眼的“夫妻店”到遍布街头的“国民小吃”,沙县小吃成为独具特色的富民支柱产业。做小吃虽好,但启动资金对很多人来说是个难题。到银行贷款?大多数村民都担心手续麻烦、办不下来。


如何打通群众贷款的“最后一公里”?

2011年12月,沙县抢先试水金融改革,依托农村信用体系,在全国首创“社区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有效解决了农民担保难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多年来,在三明的社会治理中,政府与民间融洽互动。人民需要什么,改革触角就会延伸到哪里。

“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我的教师编制问题。”大田县的小学教师戴艺高兴地说,“没有了后顾之忧,我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教师编制问题成为制约学校招聘教师,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招聘紧缺专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瓶颈。

三明迎难而上,积极探索跨层级调剂事业编制、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将闲置的事业编制由“沉睡的数字”转化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要素。

思路活,气象万千。机制活,满盘皆活。

牢记嘱托的三钢一路攻坚克难,如今已经成长为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而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得以协同推进,城市钢铁厂与市区市民实现共生共荣。

作为福建省老工业基地,三明正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石墨产业孕育新“烯”望,节能环保项目备受青睐,生物制药产业从无到有,氟化工产业由小变大……一批含金量高的高科技新兴产业正加速形成。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熊云说:“三明实践,正是新时代中国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的生动缩影。”


“绿水青山正在转化为金山银山”

晨曦微露,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75岁的杨美林正在赶赴“山林约会”:几声呼唤后,美丽的“林中仙子”白鹇结伴飞来,落到他身边开始进食。

老人与鸟、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成为山林中最美的风景。

紫云村地处三明市明溪县君子峰核心保护区,拥有均峰寺、罗坊、杨坊等多个观鸟基地。“从2014年开始,村里就陆续有人来观鸟、拍照,其中很多是外国人。”杨美林说,3年前,他将自家的房子改成了民宿,生意好得忙不过来。

加强生态保护,成就了美丽三明、生态三明。紫云村方兴未艾的观鸟产业,是三明实行严格的生态环保措施取得成效的生动剪影。

多年来,尽管地区生产总值在福建省排名靠后,三明市在招商引资时却一直“挑三拣四”。

几年前,一家纺织企业希望入驻泰宁县工业园,预计每年能带来5000万元税收,几乎是当时县财税收入的1/3,但因为排污问题不过关,还是被拒之门外。

“破坏环境的项目,哪怕是效益再好、税收再多,我们也绝对不上。”在三明,各级干部都将绿色发展根植于心、践之于行。

多年来,三明市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治理,加强水土保护和造林绿化,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攻坚战……将环境保护工作延伸至全方位发展的各个“神经末梢”。

“几年前,这里还是尘土漫天的矿山堆土场,现在四季都有花香。”每到傍晚,大田县前坪乡山川村村民陈添斌,都会到家门口的川石矿区公园里散步,望着眼前绿意盎然的公园他很是感慨。

厚植绿色底色,三明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在泰宁县杉城镇际溪村,远方的绿水青山,近处的老旧村居,在绿色发展理念下,都成了“生财之道”。

推窗见绿色,出门看田园,夜晚透过天窗,可观满天繁星闪烁。星空民宿负责人朱孔材说,星空民宿在旅游旺季每每爆满。

2014年,际溪村发挥生态优势、立足丹霞风光、结合人文底蕴,引入星空民宿、静心书院、鹿趣园等项目,打造了集“耕读文化体验、养生度假、田园生活、岩穴苦读”为一体的文旅康养胜地。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森林+医养结合”“森林+观鸟休闲”“森林+温泉休闲”,同样的绿水青山,不同的发展侧重。立足优势、因地制宜,三明各县市区在打通“两山”通道上各显神通。2019年,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实现总收入750亿元,接待游客3917.56万人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当不负人。“三明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效,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印证。”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胡熠说,“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水青山正在转化为金山银山。”


“欢迎品尝我们幸福生活的滋味”

眼下,正值珍稀中药材华重楼冬季管护期,沙县夏茂镇岩坑村村民张述嘉正忙着在地间除草、施肥。

张述嘉一家原是村里的贫困户,父亲年迈,哥哥患病,家庭重担都压在他一人身上。如今,靠着种植华重楼,他们家年收益逾20万元,彻底告别了贫困。

多年来,三明市不少村庄推动“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仅特色中草药种植一项,就在沙县、永安市、泰宁县、宁化县等地辐射种植1000亩以上,累计新增产值达5000多万元。

百姓富,是三明实践的出发点,也是着力点。

大金湖畔,泰宁县水际村是人人艳羡的“首富村”。但20多年前,水际村还是个“吃粮靠回销、用钱靠救济”的贫困村。为了脱贫,村民们争先恐后在大金湖里“抢”鱼,鱼越捞越少,越捞越小。生态破坏的大金湖,绿藻遍布,恶臭难闻。

是什么让这个贫困村走出了困境?

“2004年起,水际村通过组建渔业协会、家庭旅馆协会、游船协会三大协会,走出了一条‘协会+公司+农户’的农民参与旅游发展的路子。”水际村村支书王家生强调,组建渔业协会后,实行统一放养、统一捕捞、统一经营,既保护了生态,也保障了渔民的利益。

水际村村民端上了“生态饭碗”,不仅带动全村及库区周边乡村2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还入选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村。2019年,水际村“三大协会”入选“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

心中有信念,脚下的路再远,也不会迷失方向。

在大田县广平镇元沙村,翠绿茶园一望无际。为带动大家种茶致富,曾经担任村主任的张玉谊先试先行,改造了自家的60亩茶园,不仅自己先富起来,还带动周边村民参与种茶、制茶,帮助44个贫困户脱贫。

一片茶叶,带富了一方群众。目前,三明全市拥有1.8万名种茶户,茶叶加工企业3000多家。其中,尤溪绿茶、大田高山茶、沙县红边茶、宁化孔坑茶、尤溪红等,先后被授予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农业产业地理标志或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

11月27日,手捧香茶的张玉谊感慨道:“我们牢记嘱托,及时调整茶叶种植结构,果然发家致富了。真希望大家都能喝一口我们种的茶,品尝一下我们幸福生活的滋味。”

百姓的幸福,三明的实践,新时代的缩影。

“一路走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向前迈进的每一个瞬间,诠释着从未忘却的初心与使命。”国家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承惠这样说。

当前,历史的指针,正指向新的刻度: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胜利在即,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即将开启。

牢记嘱托,再启征程。中国发展的密码在哪里?民族复兴的密码在哪里?或许,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三明实践中,可以管窥端倪。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7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