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市大力实施“红色领航新发展行动” 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迈出新步伐

时间:2020-11-24 来源:集安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集安市坚决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考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组织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紧紧围绕“红色领航新发展行动”,抓好顶层设计,推进工程建设,切实把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聚焦思想政治建设,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对于党的建设具有夯基垒台、强基固本的作用,核心就是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一是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作为必修课、常修课,坚持和用好主题教育新鲜经验,持续深化专项整治,组织全市党员干部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摘编,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引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深入抓好干部理论武装。制发《2020-2022年集安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搭建“四个课堂”,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深入实施“红色铸魂”工程,创新开设“集安干教云课堂”,围绕推进脱贫攻坚、提升干部执行力等内容,开通“干部大讲堂”网络培训,邀请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马骏等教授授课35期,在线学习人数50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运用前沿理论、创新思维推动集安振兴发展的能力和本领。“名师讲堂”线上直播授课相关做法,被人民网、新长征、吉林日报等20余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三是推进党性教育基地建设。深入实施“红色文化”工程,充分发挥老促会作用,全力推进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集安现场教学点建设,五女峰、清河镇投入资金80余万元,完成抗联遗址升级改造和长岗野战医院建设。五女峰被通化市委宣传部授予通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新建1656平方米红色文化交流中心,现已完成初步设计。杨靖宇干部学院运营以来,累计接待各级各类党性教育专题研修班来集开展红色教育58期2000余人次,收入8万余元。


聚焦基层治理能力,努力打造“基层党建示范区”


今年是治理体系建设年,基层党建以深入实施“红色堡垒”工程为抓手,细化目标、硬化措施、狠抓落实,统筹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农村党组织重点落实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围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四项任务,强化党建引领和保障作用。扎实做好村“两委”换届工作,成立换届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压紧压实换届工作责任,全面开展任期审计、人选联审、风气监督等工作。提前配备村“两委”班子,调整村不胜任、不适宜担任“两委”干部68人。依法加强村级民主选举,调整村党组织书记18人,全市127个行政村党组织书记全部实现“一肩挑”。城市党组织顺应城市发展趋势,回应百姓期盼,强化党建引领物业管理创新,着力发挥“智慧党建”作用,把“红色物业”工程纳入城市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打造市级红色物业管理服务指挥中心1个,构建“1+4+N”红色物业治理服务体系,建立“党群议事厅,合理划分综合服务区、党群活动区、宣传展示区、矛盾调解区”四大功能区,强化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着力推动物业服务融入基层治理,打通服务社区、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百米”。非公党组织研究制定“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等意见方案4个,组建互联网行业党委、商圈综合党委等行业党委7个,选派33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入企挂职,累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150余件次,协调部门争取扶持资金700余万元。组建法律、财税、科技、金融、人才5个发展服务团,累计为企业调解纠纷300余件次,帮助企业争取上级科研补助资金2390余万元。我市入企干部“选育管用”经验做法,在《吉林信息》以专刊形式刊发。建立3600平方米党建指导服务中心,加强“红色孵化器”建设,依托园区打造1000平方米孵化器电商培训中心及创新创业基地,助力企业发展。我市非公党建工作经验在全国《非公党建》刊发,共接待省内外同行90余批次1200余人来集观摩学习。


聚焦激励担当作为,努力建设“干部活力迸发区”


当前,集安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敢担当善作为的骨干队伍。一是深入实施“红色雁阵”工程。研究制定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坚持依事择人、人岗相适,统筹考虑领导班子年龄、专业、经历和来源结构,做好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配备,加大干部跨领域、跨行业交流力度,充分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选干部、配班子的政治性、科学性、精准性。持续推进组工干部联系领导班子制度,统筹用好集中督导、蹲点调研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了解市管领导班子整体功能运行、个体作用发挥、人员结构搭配及年轻干部培养等情况,为明年顺利换届提供有力保证。二是优化年轻干部培养。始终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作为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任务,研究制定优秀年轻干部长远规划,大力实施“择优储备”“素质提升”“梯次配备”三大工程,健全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锻炼、管理、选拔机制。建立“七个一线”锻炼平台,实施“百名干部赴台州挂职锻炼计划”,先后选派66名干部到浙江台州、江苏江阴挂职学习,进一步拓宽干部视野,增长干部才干。三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把政治标准贯穿干部选任全过程,建立干部政治考察档案,对干部政治表现进行反向测评,加大政治素质甄别考量力度。注重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重大考验中考察识别干部,切实把政治过硬的干部发现出来,把政治上的“两面人”辨别出来,深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和激励干部担当干事、容错纠错、失实举报澄清“三项制度”要求,真正把公正用人落到实处,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聚焦改革创新驱动,努力建设“人才聚集先导区”


抓好人才工作是战略之举、长远之计、当务之急。要着力创新人才使用、引进、培养方式,用足用好、落实落地人才政策,吸引集聚各领域爱国奉献的优秀人才在集安振兴发展中建功立业。一是健全完善政策体系。成立市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的“大人才”工作格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10个配套办法、31项改革举措,构建了人才工作“1+10”政策体系。建立了包保工作制度、绩效考核机制,针对各职能部门工作实际,制定了差异化的人才工作绩效指标,考评结果纳入全市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考核干部、评价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二是不断拓宽引才渠道。制定《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在全省县域率先开辟事业单位招聘“绿色通道”,对引进的高校优秀毕业生给予优厚政策待遇。目前,全市已引进急需紧缺人才86名、回引域外集安籍机关事业单位人才21人、柔性引进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5人,组建了人参产业和高句丽文化产业2个顾问团队,有力推动了我市主导产业发展。三是强化人才服务保障。设立了全省首家县级人才开发基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并持续扩大规模。累计发放270余万元奖励资金、购房补贴等。为18名引进高层次人才发放“集安英才E卡通”,为落实在集人才打造一处温馨舒适的“家”。设立了集安市人才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我市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保障等工作科学化水平。制作了人才政策动漫宣传片和来集人才工作展示片,在通化市、集安市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我市域外人才来集就业创业的典型案例在《中国组织人事报》《吉林日报》等刊发,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集安市委组织部:李龙一)